查看原文
其他

北大清华游客爆满,名校该如何“共享”?

2017-08-22 网络舆情


舆情热点

游客参观排队现场

       8月4日10时许,有媒体报道称,在当日高温蓝色预警的天气条件下,北京大学东门现场游客排队的队伍近300米长;而不远处的清华大学西门南侧,也有上千名游客在烈日下排队。这样的“盛况”几乎在暑期的每一天都可以看到。 

     据清华大学门卫介绍,清华大学上午和下午都有3000个参观学校名额限制,达到了人数限制就不能再进入。所以凌晨4时就有人排队了,有时6时就将近达到上午场次接待人数上限,那样只能排下午场,而下午场的排队名额也早在上午就被用掉一半多。进入北大参观没有人数限制,只有时间限制,保安也会提前一小时提醒游客停止排队,但由于参观游客需要登记,而且人数众多,在开放时间结束时还有许多人在排队。

        漫长的排队时间催生了相关产业,有机构在网店叫卖“状元陪同参观游览北大清华”的业务。而在北大、清华附近,聚集了一批专门帮助游客“偷渡”进校园的商贩,他们自称收取数十元费用,便可以让游客不排队进入校园。一些所谓的“导游”对北大清华知之甚少,讲解起来信口开河,甚至全靠胡诌。为了进入校园参观,部分游客选择花钱“坐车”进校园,甚至有一家四口藏身快递车之中,试图混入校园。对此,学校保安表示无奈,只能凭借经验拦截“偷渡客”。

       由于参观人数不断攀升,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也愈发突出。排队人群丢弃的饭盒、水瓶、包装袋等垃圾散落遍地,附近环卫工人表示,暑期每天都有很多垃圾,能装满七八车。校园内,游客随意攀爬、吸烟、坐卧草坪等不文明现象也时有发生。

 网民评论摘编


        随着《人民日报》《新京报》《中国青年报》的相关报道连日发酵,网民对此事的关注度不减,关于名校是否应该对游客开放参观,以及该如何开放的讨论不断。

一夫子


仰望名校,应该是对知识的尊重,而不是对景观浮光掠影的游览。名校内的老师和同学都是普通人,他们需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,应彼此尊重。

参观北大清华,本来就是免费的,黑车司机“钻空子”挣游客的钱很过分。

明煜

双木仔

与其花在走马观花地溜一趟校园上,不如带孩子逛科技馆更有趣,更能学到东西。

许多人仰慕北大、清华等名校,是因为其教学理念、育人成绩,而这也反映出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和追求,名校如果能尽可能多地向社会开放、共享教育资源,或许校门口排长队参观的问题也可得到缓解。

旧城以西

 媒体评论摘编


中国青年网

“偷渡”进清华,高校游客皆应反思。

  本来带孩子参观校园是想给孩子正面影响、励志教育,结果却教给了孩子漠视规则、花钱解决的逻辑思维,还要承担一定的安全风险。就算“偷渡”成功,孩子的这次名校之旅也难有积极作用,结果得不偿失。其实,替代“偷渡”的方案并非没有,偷偷摸摸、投机取巧,则是最下策。“偷渡者”固然不对,但学校也应该反思,是否可以在维护管理秩序的前提下,让参观名额的分配更科学合理?

“北清”对游客限流是“次优”办法。

  北大、清华对游客限流的一个争议在于,过多的游客是否会影响校内师生正常的工作生活。很遗憾,答案是肯定的。高校再“姓公”,再要承担接纳游客的社会义务,首先也得保证师生的工作生活不受干扰。但目前条件下,一来高校方面的管理水平有限,二来许多游客的素质确实有待提高,客观上使得高校很难在敞开大门的同时,兼顾师生和游客的安全与利益。这或许是一个阶段性的问题,等多数游客不乱扔垃圾了,不拉着学生要求帮他们在食堂刷卡了,不大声喧哗了,又或者高校创新管理办法了,提高管理经费了,北大清华终有放心大胆敞开大门的一天。但在那之前,对游客限流也算一个“次优”办法。

红网

舆情观察



 “北大清华游客爆满”语义网络

  近年来,高校游已经成为假期家长带孩子出游的一个热门选择。一睹名校风采,近距离感受全国最高学府,本应是一件有意思的事。但随着近年来客流量越来越大、“黄牛泛滥”等问题的出现,一面是游客对苦等半天难进校园、黑车“乘虚而入”;另一面是游客在排队中和游览时留下的遍地垃圾,不文明行为给校园环境带来的困扰。有声音表示,向往名校是人之常情,参观一下也无妨;也有观点认为,大学是学习、工作的地方,不应该成为旅游景区,还有人提出质疑,打卡式的观光游览是否有意义?


1

适度开放,秩序先行。


   暑期游客如织,对于一些高校而言,已成常态。有人将国外一些高校对外完全开放、方便游客参观的情况与国内比较。由于国内外高校环境不同,国外高校没有围墙、坐落在社区街道之间。要求国内学校拆除围墙并不现实,但在确保正常的校园秩序的前提下,大学限制客流,适度开放也是合理的。必须承认的是,任何一个公共场所的容量有限,大学也不例外,而其作为一种公共社会资源,其最首要的功能就是为教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学习、科研的环境和秩序。而作为游客,也应该意识到,自己所参观的地方是他人学习、科研、生活的地方,也应充分尊重在校师生正常的日常秩序。


2

游客爆满,宜疏不宜堵。


     对于真正想要进入大学参观,接受名校熏陶的游客,除了简单保守地限流外,显然还有更好的办法。人少不意味秩序井然,人多也未必场面混乱,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引导与管理。例如,可以参考一些公园景点、博物馆网络预约的模式,实时更新剩余入园名额,给等候者以明确的心理预期。既透明又高效,既可以解决校门口排长队、垃圾满地的问题,也可以避免游客在太阳下暴晒几小时仍然无法进入参观的尴尬。正如澎湃新闻评论称:“对于一所大学而言,选择‘开门迎客’,不单单意味着登记入校一个孤立的环节,还意味着游客管理、秩序维护、违规处置等一整套完备的制度设计。”


349 30905 49 15288 0 0 3120 0 0:00:09 0:00:04 0:00:05 3120n>

蔑视规则,谈何熏陶。


     进入名校参观本是为了让孩子受到名校的熏陶,但部分家长不遵守排队秩序、为进校园投机取巧,排队乱丢垃圾,校内大声喧哗、践踏校园草坪等,都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蔑视规则、公共场合不文明表现的课。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大学的进一步开放。作为游客,只有尊重参观校园的规则,文明参观,才能让大学以更包容的姿态接纳游客,游客才能真正受到名校的“熏陶”。


4

谁的一厢情愿,谁的无可奈何?


     当家长无惧辛劳地要带孩子体验名校氛围的同时,他们有没有问过孩子是否真的想要参观?亦或只是为了满足自己与名校产生联系的心理?曹林在其微信公众号发表《商人瞎吹游客瞎逛导游瞎编,消费北大清华后一笑而过》一文指出,一些游客拼命往校园里挤,只是为了满足自己“到此一游”,然后心满意足地扬长离去。而失去了清静的北大清华,就这样被人们肆意消费着。已故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:“大学者,非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”。校园本不是景区,其魅力不在于表面的建筑,而在于其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赋予它的内涵,是走马观花、喧嚣熙攘的暑期名校参观难以体会到的。其实,北京除了北大清华等名校,还有很多博物馆、科技馆,都可以带孩子参观,寓教于乐,让孩子在玩耍中学到一些实在的东西,真正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,这或许比“到此一游”的名校观光更有意义。



作者: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助理舆情

分析师 徐一嘉

来源:《网络舆情》第63期

政府应对·民生舆情

页面编辑:毛秋琦(发行部 实习生)


外媒解码中国主旋律影片走红现象

关注慰安妇幸存者 走进纪录片《二十二》

聚沙成塔,丰富你的“碎片化”时间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